原标题:紧握总书记的手,力量在心上!——访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长治籍博士后秦安军
“那一刻好像有很多感受,光荣、激动、自豪……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想,只想享受那一刻的肯定,那一份鼓励。”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前,地地道道的长治人秦安军作为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聚集诱导发光”项目第二完成人,很荣幸地与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他说,与习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什么是力量。
秦安军(网络配图)
一次握手的力量,是“不管路有多长,我们有信心”。
采访秦安军时,记者并没有见到他本人,而是隔着电话机听他讲述获奖经历。谈起此次自己参与的项目“聚集诱导发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秦安军滔滔不绝。
秦安军介绍,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解决有机发光材料研究中一个棘手问题:在溶液中闪闪发光的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促使人们不断寻找阻止其聚集的方法。“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偶然之间发现有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他敏锐地抓住这个‘非常规’的现象,并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聚集诱导发光。”秦安军说,“概念刚提出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恰逢此时进入唐本忠老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可以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聚集诱导发光’的成长。”
自此,从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到浙江大学任职副研究员、副教授,再到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2年的时间,秦安军一直在唐本忠院士的大团队里,参与“聚集诱导发光”项目的研究。
12年,说起这个数字,秦安军很激动。如今40岁的秦安军在这12年里度过了他的青春,也获得了成长。12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基础性研究,未来还将涉及到更多的应用性研究。‘聚集诱导发光’应用到生物检测领域很有优势,能进行癌细胞检测,解决传统荧光探针分子光漂白的问题,从而可用于长效追踪。”秦安军说,“‘中国概念’解决国际问题,未来的路很长,但我们有信心!”说到此时,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他说,是因为自豪,为这一次获奖,也为祖国科研实力的增强。
一次握手的力量,是“回望过去,都是感谢,不曾后悔”。
“踏实、勤奋、认真、敢于开拓创新,这是母校教会我的。”秦安军回忆自己的求学路。从郊区大辛庄镇到长治二中上学,秦安军感觉比较吃力,最初学习成绩并不靠前。“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好学。”他说,“幸运的是,在长治二中,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育,让秦安军养成了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品质。
高二时,秦安军的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前茅,文理分科后,他选择了理科。“从当初的156班分到了154班。”秦安军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化学老师讲课很有趣,现在想想,如今我做化学方面的研究,与当年在母校培养起来的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密不可分。”
“感谢母校,感谢所有的老师,感谢这一路走来教会我成长的人,也感谢自己每一步踏实的足迹。”秦安军万分感慨。
一次握手的力量,是“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前几天,秦安军回到长治老家探亲。“大变样,我不认识了。”他惊叹如今家乡的变化之大,“自己有所成长,家乡也变得更美,这样的感觉真好,未来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当一大批90后追在身后甚至超越自己时,也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秦安军说,“希望家乡的学弟学妹们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走好人生路,拼出一身真本事,成就一番大事业。长治的未来是你们的,祖国的未来也是你们的!”(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 贾奕)